上一篇提到,只要是上了岸的,都会对身边正在准备考公的人说这样一句话:
考公不异地,异地不乡镇
这句话,大家都耳熟能详,有些人也深表同意。但是异地的坏处究竟在哪里?有什么影响?

下面,小编结合自身及身边朋友亲身感受,来为大家总结分析一下。
01. 想家
小编其实也是异地上岸,考的是本市下面的一个县市,和自己家相隔100多公里,开车2个小时左右。

这里基本没有朋友,也没有亲人,每天生活都是三点一线:单位-食堂-租房。虽然有时候三五同事一起搞点小活动、聚个餐,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一个人生活,心理上多少有点孤独。
跟本地同事一起参加活动或者吃饭的时候,他们都是聚在一起,用方言交流,我基本上听不懂,也插不上话,只能一个人默默的玩手机缓解内心的尴尬。
有些节假日因值班回不了家,想家的感觉就会变得更加强烈。
即使本地无新增了,疫情常态化了,离开本县市要跟领导报备,要领导签字同意,出去一趟真的是太麻烦了。
02. 成本
这里的成本不仅指的是 日常生活成本 ,还有 回家成本 。
日常生活成本 : 我日常生活支出最大的一笔费用就是 房租 啦 。我租的是附近村的自建房,每月房租+水电大概在 600 元左右。我的同事租的是附近的小区房,每月房租+水电+物业费大概在 1000 元左右。

回家成本 :来回油费+过路费最少得 200 元,如果一个星期回去一趟,那就是 1000 元。 就算是 坐高铁,来回也得 150 元左右。而且我们这里的高铁站建在乡下,来回倒车的时间还不如直接开车回家。
03. 服务期
现在公务员基本上都是 5年 服务期,事业编制一般 3年 服务期,就是为了防止人才流失。

服务期内 不能考,不能调,就算辞职了也有禁考期,还要赔付一大笔违约金。单位调动非常难,很有可能你无意选择的单位要呆十年、二十年,甚至一辈子。
04. 基层
这些年,国家战略方向从脱贫攻坚转移到乡村振兴,每年新招的年轻干部基本上都是下沉基层一线,直接服务群众。

基层条件相对艰苦,下基层就要经历 语言不通、生活习惯不同、饮食差异 这些痛苦。基层工作磨炼的不仅是自己的身体,更是磨炼自己的意志。

随着考公队伍的庞大,考公一年比一年难。有很大一部分人,为了考公而考公,为了上岸而上岸。
对于这些人,我还是想把老话拿出来重申一遍: 考公不异地,异地不乡镇 。千万不要吃了考公的苦,又来吃异地的苦。
大家选择岗位一定要慎重,再慎重!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