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些年来,尤其是这三年来,相较于就业,大学毕业生选择考公的人越来越多。
拿2022年举例,国家公务员考试只招3.12万人,但报考人数却达到了212.3万人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
如果再算上省考,那么报考人数已逼近700万人。
有的热门岗位在只招1个人的情况下,报考人数甚至能达到20000多人。

而在毕业生群体中,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宇宙的尽头是编制,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”。
于是吃上公家饭,端上铁饭碗,接着“躺平”,成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求。
那么如今的这种“体制热”现象是否正常呢?又为什么考公考编会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普遍追求?
其实,除了有十分坚定的个人理想外,选择什么职业大多数情况下主要还是看的收入和待遇。

而相较于体制外的其他工作,公务员这个职位很像是金融市场里的国债,收益率不高,但胜在保险。
又或者说,公务员的收益期望就像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,收益多少总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,一般来说,只要政府不崩,这份收益都是稳定的。
而私企大厂就有点像股票市场,收益可高可低,且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会产生各种波动,有时候能平步青云,一夜暴富;有时候也会一落千丈,道尽途穷。
而人民对体制外和体制内的追捧,也常常随着环境和政策的变化而变化。

比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那时候国家经济正处于复苏时期的萌芽阶段,还没有诞生什么暴利行业,而国有经济的优势还在,故而体制外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岗位,且从特殊年代走过来的那一批人,对未来还比较迷茫,不知道将来要何去何从,所以那时候能拥有一份又安全、又体面、收益率又高的体制内的工作,是相当令人艳羡的。
可是到了90年代就不是这样了。
在90年代,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,全国各地的经济都呈现出一副蓬勃发展的景象,尤其是“深圳神话”开始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。

在火车站排队的人群,那个年代到广州打工或者做生意,是全国的一种潮流。
那时候体制内常常流传着这样的消息,说谁谁谁下海经商,干房地产、干家电、干通讯,一个礼拜就能挣体制内一年的工资,甚至是开饭店、卖装修材料等,也能轻轻松松挣上大钱,开上小汽车。
此外,有部分在同事眼中能力一般的人,因下海经商后又衣锦还乡,也加重了大多数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所以,尽管这些消息中有很多都是真假难辨的传闻,但铺天盖地的宣传还是让很多体制内的人放弃了原先稳定的、有保障的工作,选择了去体制外冒险闯荡。
不过在那个“遍地黄金”的年代,体制外的机会确实相当之多,很多当时愿意“冒险下海”的人,最终都有着不错的收获。
所以后来人常说,在那个黄金年代,就是村头放牛的张三李四下海闯荡,都有机会成为大老板。这话在当时并不夸张。

到了2000年以后的头十年,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“黄金十年”,这一时期,整个中国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,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,科技也开始奋起直追,人们的思维、价值观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改变,很多年轻人都更愿意去接触新事物,体制内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稳定生活并不十分吸引人。
不过当时国家给公务员涨了工资,体制内的人也过得挺舒服;
而体制外的人们在其他各行各业,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金融、外贸等领域,也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,当时的大学生也都以毕业后能到东南发达地区就业为目标。

总之,在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,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,青年们都有着不错的前途和生活质量。
那时候考研也简单,青年学生的选择有很多,是进入体制内还是体制外,纯看大家更喜欢哪种生活方式。
而到了2010年后,体制内和体制外相比,就又有点式微了。

当时互联网行业、电商行业崛起,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动不动就是一年工资顶体制内十年工资,这像当年的“深圳神话”一样,触动了很多人的心。
其中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对当时程序员工资的讨论,那时候网络上常常传出某大学信息学院刚毕业的大学生,被某某大厂以一年五六十万的年薪招走的消息,这些消息真不真不知道,但当时该行业确实是以高收入闻名高考生的,更不要说还有很多依靠互联网创业成功,最终成为老板的例子。

故而在当时,“创业”、“财富自由”、“30岁退休,迎娶白富美”等热词充斥在年轻人群体中,当时有很多已经进入到体制内的人也想出来创业。
但随着互联网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,程序员越来越饱和,这一行也渐渐地衰落了,很多从业者开始对未来充满担忧。
他们害怕被日新月异的技术淘汰,害怕在这一行里因精力原因只能吃青春饭。
例如有的程序员刚刚到30岁,就开始担忧自己进不到管理岗而对未来失去保障。
其实互联网相关专业的起落只是这10年的一个缩影,其他的热门专业也是如此,如土木工程在经历过一段时期的辉煌后,也随着房地产业的疲软而渐渐衰落。

而当这些曾经的热门专业经历过盛衰浮沉之后,大家回过头来一看,才发现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,没有哪个行业能兴盛过十年以上,只有公务员一直平平稳稳、冷眼旁观着各行各业“起高楼、宴宾客、楼塌了”,似乎除了公务员外,“越老越吃香”这五个字用不到体制外的任何一个行业上。
于是,当大家想要躺平、不愿意再折腾的时候,目光就又都集中在公务员上了。
回首过往,第一波“体制热”发生在2004年前后,那时候“非典”刚刚过去,社会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,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困境,于是很多人投入到“考公”的队伍中。
不过这一现象并没有持续太久。

后来到了2008年,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,社会再一次掀起了“考公热”,2009年,国考报考人数首次突破了100万人,此后一直到现在,国考报名人数都在百万以上。
不过我们前面说过,21世纪的头十年,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,尽管有这两次事件的冲击,但体制外的环境在遭受短暂的冲击后,很快都能恢复过来。
当时的毕业生掀起的考公热往往是短暂时间节点下的“避险行为”,当外部环境快速恢复后,“体制热潮”也就随之冷淡了下去。
所以我们说那十年是体制内和体制外齐头并进的十年。
而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,因为互联网浪潮的兴起,年轻人选择进入体制内的意愿低了很多,这个我们前面分析过,就不再赘述了。

到了2019年末,一波突如其来的疫情瞬间席卷了全球,在疫情的影响下,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,大企业缩招的缩招,裁员的裁员;中小微企业破产的破产,关停的关停;部分外资企业也撤离了本土,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很多大学生不愿意逃离自己的舒适区,于是以他们擅长的“复习、做题”为主的“考公考编考研”,就成了他们躲避社会的最佳选择,换句话说,这也是他们在面对经济不景气时,追求稳定性的一种应对行为。
也正因为此,考生们才会把“考上了”称为“上岸了”,因为面对波涛汹涌的市场经济,一个稳定的职位确实能给人“上了岸”的踏实感。

而由于这样想的人很多,于是考的人也多,竞争压力就很大。
很多人一年考不上,就什么也不干,两年三年的接着考,于是应届生和复考生加在一起,就给了我们周围人都在拼命往体制内挤的感觉。
这样看来,21世纪以来的三次“体制热”,都和经济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。
第一次“考公热”是因为“非典”的影响,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,第三次则是疫情的影响。
而一旦这样的经济周期出现,面对市场上可能一无所获的风险,青年们为了追求稳定,就势必会引发一轮“考公”热潮。
因为和体制外的职位相比,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公务员,一定是稳定的。
毕竟企业可能破产,政府总不至于破产。

此外,公务员队伍的职业金字塔,是相当清晰的。
在体制内,只要你不杀人放火干一些刑法上记载的事,不犯原则上的错误,基本很难很难被辞退。
它很少会出现市场中的风险,当然也缺乏市场中的机遇。
这种稳定的、充满确定性的职位,在市场充满危机和不确定时,往往能抚平人的焦虑,降低人们对未来各种“危机”的担忧。

然而,尽管有国家财政为公务员的待遇做背书,但“铁饭碗”也是在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中的。
当经济下行时,裁撤冗余,精兵简政,不是不会发生。到那时,被“赶下海”的会是“公子王孙”吗?那些二战三战“上岸”了的普通人,又能否真的“躺平”呢?
可见,在人生的旅途中,从来都没有“上岸”一说,作为没有政治资源和社会背景的普通人,我们都不过是湖海红尘中的断梗浮萍。

只是,我们也大可不必如此悲观,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,每一波“考公热潮”的背后,都是经济环境的波动引发的,而这一现象往往不会持续太久,随着新技术、新行业的兴起,市场又会充满活力,届时就又会出现“围城”内的人想出来的现象。
而中国的经济体量很大,总体来说还是向上发展的,5G技术,AI智能,虽说还没有完全地显现出风口,但它们的潜力是巨大的,未来的机会也是众多的。
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事物,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,才能在面对洪海涛天时,真正找到自己“上岸”的方向……